主页 详情

《反倾销理论与实践争议问题研究》_吕航著_96129984_

【书名】:《反倾销理论与实践争议问题研究》
【作者】:吕航著
【出版社】: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时间】:
【页数】:189
【ISBN】:
【SS码】:96129984

最新查询

内容简介

第1章 综述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国内的研究现状

1.1.2 国外的研究现状

1.2 反倾销的理论基础

1.2.1 倾销有害论

1.2.2 贸易保护论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中力图实现的创新

第2章 反倾销政策的历史演进

2.1 早期关于倾销行为的记载

2.2 反倾销政策的演变

2.2.1 20世纪30年代之前出现国内反倾销立法浪潮

2.2.2 20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是反倾销政策在多边贸易协定中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2.2.3 20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也是国内反倾销立法发展和完善时期

2.2.4 20世纪90年代之后反倾销政策在区域贸易协定中扩散并逐渐偏离原有的轨道

2.3 反倾销政策的特点总结

2.3.1 从法律渊源来看,反倾销政策沿着从国内立法到多边贸易规则再到国内法、以及从国内法到区域贸易规则的轨迹发展

2.3.2 从立法目的来看,反倾销政策从始至终都是针对国内产业的贸易保护政策

2.3.3 从内容来看,反倾销国内规则和多边贸易规则相互渗透和影响,内容具有高度的趋同性

2.3.4 从发展趋势来看,反倾销正在向规则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2.4 小结

第3章 反倾销实践——持久性的贸易救济行动

3.1 反倾销调查的现状及特征

3.1.1 反倾销调查的现状

3.1.2 反倾销调查的特征

3.2 反倾销的改良实践

3.2.1 反倾销改良谈判

3.2.2 反倾销改良谈判无实质性进展

3.3 反倾销实践的分析

3.3.1 寻求贸易保护是进口国国内产业申请启动反倾销行动的根本原因

3.3.2 反倾销规则的易操纵性是反倾销被频繁利用的直接原因

3.3.3 新使用国成为反倾销行动的主要力量

3.3.4 反倾销成为执政党有效的政治工具

3.3.5 政府受制于国内利益集团的游说压力

3.4 小结

第4章 反倾销的本质——利益平衡视角下的贸易保护政策

4.1 倾销的概念和分类

4.1.1 倾销的概念

4.1.2 倾销的分类

4.2 倾销的经济合理性分析

4.2.1 国际价格歧视的合理性分析

4.2.2 低于成本销售的合理性分析

4.3 反倾销与拉平竞技场

4.3.1 拉平竞技场理论

4.3.2 倾销和不公平的贸易实践

4.4 反倾销的本质:利益平衡下的贸易保护政策

4.4.1 早期反倾销法的目的

4.4.2 反倾销是利益平衡下的贸易保护政策

4.5 小结

第5章 非市场经济制度——实现贸易保护的政治手段

5.1 非市场经济制度的产生

5.1.1 市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

5.1.2 冷战是非市场经济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

5.2 非市场经济制度的历史演变

5.2.1 GATT建立之初没有关注国营贸易国家正常价值的问题

5.2.2 1955年对国营贸易国家的开放性解释打开了自由裁量的大门

5.2.3 肯尼迪回合 《反倾销守则》调整国营贸易国家问题

5.2.4 肯尼迪回合影响各国对国营贸易问题的立法

5.2.5 东京回合《反补贴守则》及其对欧共体的影响

5.2.6 乌拉圭回合关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规定

5.3 非市场经济制度的特点总结

5.3.1 非市场经济制度是法律和实践等因素相互交融的产物

5.3.2 国内立法偏离多边规则的轨道、更加趋向保护性

5.3.3 非市场经济制度是实现贸易保护的工具

5.4 小结

第6章 替代国方法——操纵倾销幅度的“有效”方法

6.1 正常价值的确定方法

6.1.1 涉案产品来自市场经济国家

6.1.2 涉案产品来自非市场经济国家

6.2 替代国制度的发展

6.2.1 美国行政实践率先使用替代国方法

6.2.2 东欧国家首次承认替代国方法

6.2.3 美国的国内法规认可了实践中采取的“替代国”方法

6.2.4 东京回合《反补贴守则》将美国替代国行政实践法典化

6.2.5 东京回合《反补贴守则》影响各国对国营贸易问题的立法

6.3 替代国的选择问题

6.3.1 对替代国选择的批评意见

6.3.2 替代国的选择没有统一的标准

6.3.3 替代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一般高于涉案国

6.3.4 对产品质量差别的调整

6.3.5 替代国方法易导致高倾销幅度

6.4 小结

第7章 贸易保护新手段——双反行动

7.1 美国对华铜版纸案:对华首次启动双反调查

7.1.1 铜版纸案的基本背景

7.1.2 美国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

7.1.3 “反补贴法不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原则不适用于中国

7.2 美国乔治城钢铁案判例:对非市场经济国家不适用于反补贴法

7.2.1 美国商务部认为补贴不可能存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

7.2.2 联邦巡回法院支持商务部的观点

7.2.3 乔治城钢铁案判例的约束力

7.3 双反行动合法性探究

7.3.1 反倾销和反补贴关系辨析

7.3.2 GATT1994没有对双反措施进行禁止性的规定

7.3.3 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应以达到抵消效果为限制

7.3.4 采用替代国方法导致对同一结果的双重计算

7.3.5 美国对华双反行动不合法

7.4 双反行动的效应

7.4.1 铜版纸案的扩散效应

7.4.2 出口国的报复效应

7.4.3 消费者利益损害效应

7.4.4 其他成员方的模仿效应

7.5 双反行动的原因

7.5.1 美国贸易赤字和就业问题所带来的压力

7.5.2 以“不公平竞争”的名义

7.6 小结

第8章 反倾销与中国

8.1 中国反倾销法律体系概览

8.1.1 反倾销法律体系形成时期

8.1.2 反倾销法律体系发展时期

8.1.3 反倾销规则的主要内容

8.2 中国的反倾销实践特征

8.2.1 中国不是反倾销政策的积极使用国

8.2.2 中国是反倾销最大目标国

8.2.3 对华启动反倾销调查国家的范围不断扩大

8.2.4 对华反倾销产品的类型广泛

8.3 反倾销对我国涉案企业的影响

8.3.1 在进口国的市场份额大幅下降

8.3.2 市场转移的效应

8.3.3 反倾销调查的连锁效应

8.3.4 企业自我调整效应

8.4 中国成为反倾销目标国的原因

8.4.1 进口国产业竞争优势的下降和贸易保护需求的上升是对华反倾销的根本原因

8.4.2 我国出口贸易区域结构失衡和出口商品结构集中是对华反倾销的直接原因

8.4.3 “非市场经济国家”制度和替代国方法恶化了中国遭受反倾销局面

8.5 中国的对策

8.5.1 企业的对策

8.5.2 政府的对策

8.5.3 行业协会的对策

8.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