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详情

《苏轼两浙西路仕游研究》_周晓音著_96175562_9787517824350

【书名】:《苏轼两浙西路仕游研究》
【作者】:周晓音著
【出版社】: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时间】:2017
【页数】:374
【ISBN】:9787517824350
【SS码】:96175562

最新查询

内容简介

上编

导论

一、从朝廷到地方为官的人生转折

(一)神宗支持下的熙宁变法

(二)苏轼对待变法的态度

(三)苏轼在熙宁变法中遭遇排挤打击

(四)在朝廷的党争中再次乞求补外

二、政治、文化、自然空间的位移

第一章 赴任与离任的行踪与主要活动

一、熙宁年间赴杭与离杭的主要行经地点与活动

(一)熙宁四年苏轼赴杭州

(二)熙宁七年苏轼离杭州

二、元丰年间赴、离湖州任的主要行经地点与活动

(一)元丰二年苏轼赴湖州

(二)元丰二年苏轼离湖州

三、元祐年间赴、离杭州任的主要行经地点与活动

(一)元祐四年苏轼赴杭州

(二)元祐六年苏轼离杭州

第二章 政务活动与苏轼的政治品格

一、出仕杭、湖的政务活动

(一)赴州郡履行公务

(二)循行杭州属县

(三)风清严明的吏治

(四)兴修水利工程

(五)救灾恤伤,设立病坊

(六)其他事功

二、苏轼的政治品格

(一)仁民爱物的德政理念

(二)注重实用的政治操守

(三)“尽人事”的为政态度

第三章 苏轼与佛教文化

一、苏轼与僧人的交往

(一)苏轼与惠勤、惠思

(二)苏轼与文及

(三)苏轼与辩才(元净法师)

(四)苏轼与参寥子

(五)苏轼与仲殊

(六)苏轼与怀琏、梵臻、契嵩

(七)苏轼与其他僧人的交往

二、苏轼对佛家文化的吸收——以儒为本、以佛为用

(一)习佛以安顿心灵和澡雪精神

(二)苏轼以儒为本、佛道并用的人生智慧

三、苏轼对浙西佛教文化的贡献

(一)苏轼诗文的佛教文化价值

(二)苏轼参与寺庙重大事务的意义

第四章 浙西仕游与“乌台诗案”

一、党争导致“乌台诗案”的发生

(一)政敌以其讽谏朝廷罗织罪名

(二)苏轼“缘诗人之义”的诗歌创作

二、“乌台诗案”折射文化的命运

(一)从苏轼遭遇看文化的命运

(二)从苏轼友人的遭遇看文化的命运

(三)“乌台诗案”对文化生态的破坏

三、“乌台诗案”强化了党人的政治分野

(一)将不同政见者划为对立面

(二)“乌台诗案”强化了政治分野

第五章 苏轼的人生乐趣

一、对浙西山水的亲近

(一)以天真的心态和艺术的眼光观赏山水

(二)赏鉴山水达到精神的愉悦

二、审美化的文人生活

(一)在诗文书画艺术中享受诗性的生活

(二)在赏花观潮中感受自然之美

(三)在茶与美食中发现生活之乐

三、苏轼与朝云

(一)朝云从歌妓到侍妾的角色转换

(二)苏轼对朝云的欣赏

四、苏轼与歌妓

(一)苏轼与琴操

(二)苏轼与其他歌妓

下编

第一章 诗歌

一、以苏轼为中心的僚友酬唱圈

(一)苏轼与陈襄、沈立、杨绘的交往酬唱

(二)苏轼与孙觉、李常、王诲的交往酬唱

(三)苏轼与周邠的交往酬唱

(四)苏轼与杨杰的交往酬唱

(五)苏轼与刘景文的交往酬唱

(六)苏轼与毛滂的交往酬唱

(七)苏轼与其他僚友的酬唱

二、诗歌对生活的多元书写

(一)关心民瘼

(二)节日风俗

(三)观赏山水

(四)佛理禅意

(五)艺术见解

(六)感叹历史兴亡

(七)寄托思乡的深情

(八)兄弟情义

三、熙、丰和元祐时期的诗歌比较

(一)熙、丰时期的诗歌特点

(二)元祐与熙宁时期的诗歌比较

第二章 词

一、词以传统题材为主

(一)江南山水

(二)送迎留别

(三)岁时节日

(四)人生感怀

(五)其他词作

二、应社应歌环境下的词创作

(一)送陈襄,迓元素

(二)离杭州,赴密州

三、题序的运用加强了词的纪实性

四、“诗词本一律”的观念在词的创作中的体现

(一)熙、丰年间的雅词创作

(二)元祐年间的雅词创作

(三)“诗词本一律”的创作观念

第三章 散文

一、熙、丰和元祐年间的散文创作

(一)熙宁通判杭州时期的创作

(二)元丰二年知湖州的创作

(三)元祐守杭时期的创作

二、散文凸显“致用”的思想

(一)重视教化的作用

(二)用于政务的活动

三、呈现艺术与“思理”交融的特征

四、散文体现苏轼的文艺观

(一)人品关乎艺品

(二)崇尚自然

(三)追求古雅(诗词本一律)

(四)创作要“胸有成竹”“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后记